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

《龍床:明六帝紀》李潔非 (朱棣部份)


朱元璋去世後,孫子朱允炆繼位,4年後被叔叔朱棣逆襲,後者上位成功。

本來以為朱棣先生在有明朝少有的明君,結果令我大開眼界。

先歌頌一下朱先生的事蹟: 1. 編著《永樂大典》2.派遣鄭和七下西洋 3.遷都北京及建造紫禁城 4.南定交阯、北出塞外

然而,本書卻對朱先生的事蹟有不一樣的解說。

1. 《永樂大典》:

鴻篇巨制不假,但對文明發展幾乎沒有發揮實際影響。修成之後,一直深鎖宮中,成為文明史上少有的幾乎不被閱讀的書籍,並一直保持這“特色”,直到其副本在清代被內賊外寇盜搶而散失殆盡。《永樂大典》的作用,更多是朱棣搞的“形象工程”。

2. 鄭和七下西洋:

目的1-尋找(被親自一腳踢開的)侄子下落,所以一有大臣打消朱棣關於侄子下落的憂慮,就沒有再派遣船隊;

目的2-展示大明泱泱大國的富強,此目的取得奇效,終永樂一朝,外番上表進貢者絡繹不絕。

文明上貢獻:為明朝帶回奇花異草等對民生毫無用處的產物;但帶給外國絲綢瓷器貨幣歷法等有用物資

如此看來,下西洋這個舉動似乎並不是明朝版的地理大發現,鄭和也不是明朝版的哥倫布、麥哲倫。但在梁啟超的筆下,鄭和事件被罕賦與近代意義,鄭和亦變成遠洋外交的先軀。(曾聽過在梁先生筆下,亦妖魔化了慈禧)

本來鄭和下西洋是與清代閉關鎖國政策相對照的(即使過了這些年,我仍然記得歷史教科書寫清朝君主閉門做車、固步自封 /.\ ,最後國力衰退,列強侵華,我美麗的圓明園啊。。。),但原來一直以來中國都有閉關鎖國的意識 (除唐代)。朱元璋先生首創海禁,朱棣先生沿續傳統,除了貢舶貿易外(即外番上貢),對所有海外商貿均加禁止,並禁止民間造船。

3. 遷都北京:

目的1-削弱藩王實力,天子守國門(其他人讓開,防止小三上位成功^o^);
目的2-好大喜功;
目的3-擺脫在南京的不快,因為建文帝深得民心

無論目的是什麼,定都南京是朱元璋立國治國的基本理念,朱棣一遷都,就將他打著維護"祖制"以奪位的旗號推翻了(打臉打得好痛T_T,不過無所謂,皇帝嘛)。而且,在短短三四十年內,先後營建南京及北京兩座首都,國家亦要投入驚人的人力和物力(百姓一個大寫的慘)。

4. 對外用兵:

南征安南,北討蒙古。五次北征,好有氣勢地形容為“五出漠北,三犁虜庭”(好喜歡這句口號)。然而,氣勢地南征北討不一定得到氣勢的結果。南征政策在朱棣死後馬上放棄;至於北征,每次出動二三十萬至五十萬不等的人馬,遭遇的敵人只有千百,最多一次有三萬餘人(一個打十個! 不過是對手)

除以上四個功蹟外,朱棣亦冒認生母,修改正史堅稱自己是馬皇后外出;屠殺知識分子,著名例子如方孝孺的誅十族;倚用宦官,賦與他們出使、專征(獨立帶兵出征)、監軍、分鎮(去各省和重要城市做特務頭子)、刺臣民隱事(設東廠);發展恐怖國家主義,設立誹謗罪,誹謗罪專指一切針對朱棣及其統治的議論,只要這議論是負面的、批評的和表示懷疑態度的,不論對錯,不論有無事實依據,通通算誹謗,最恐怖是,誰首先起來檢舉揭發別人,即可免罪,而且會得到其他所有被處死者的家產作為獎勵(分分鐘禍從天降,好恐怖@@)等“政蹟”。

作者總結: 朱棣種種行為,都是因為他作為篡位者,極需以種種不世之偉業為自己正名的結果。同時,朱棣亦是一個深刻的矛盾體。他不具備“仁柔”的心性,可又比較在意自己的名聲,希望躋身“正派”君主行列,甚至是古往今來難得一見的偉大皇帝,而不願意與荒淫無道的壞皇帝為伍。結果做出的事,絕大部分屬地道的“小人”,說出的話,卻絕大部分屬標準的“君子”———在這一點上,歷來帝王似乎無出其右者。


後記:無論看什麼小說,最喜歡結局有大翻轉。所以,這一部份我看得好開心。

同時,亦為自己中學時期的歷史學習感到有點失望。因為書上只寫結果和影響,不寫當權者背後原因,所以一旦考試結束,各位皇上的政蹟就會忘記得一乾二淨,或者張冠李戴。

雖然不指望老師們可以完整地介紹歷史,但只讀出教科書上的文章,又不解釋,那倒不如讓我自修就好?


朱元樟部份:
http://mountmonkey123.blogspot.com/2016/02/blog-post.html
宣宗、英宗、憲宗、孝宗部份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